剑尖枪乌贼

Loligo edulis   Hoyle
   

  341  浏览



形态描述

形态特征 胴部圆锥形,后部削直,胴长约为胴宽的4倍,雄体胴腹中央具一条筋肉隆起;体表具大小相间的近圆形色素斑,均属小型。肉鳍较长,约为胴长的五分之三,后部略向内弯,两鳍相接略呈纵菱形。无柄腕长度有所差异,腕式一般为3>4>2>1,吸盘2行,各腕吸盘以第2、第3对腕上者较大,吸盘角质环具长板齿8、9个,雄性左侧第4腕茎化,从顶端向后约占全腕三分之二处的吸盘特化为2行尖形突起;触腕穗吸盘4行,中间2行大,边缘、顶部和基部者小,大吸盘角质环具大小相间的尖齿,一般是大1小2,也有大1小1,大1小3的情况,相间的性质比较整齐。内壳角质,披针叶形,后部略尖,中轴粗壮,边肋细弱,叶脉细密。在直肠两侧,各具一个纺锤形的发光器。已知成体的最大胴长为500毫米。
标本测量 ♀
头长:30毫米,头宽:34毫米。
胴背长:162毫米,胴腹长:146毫米,胴宽:42毫米。
鳍长:98毫米,鳍宽:43毫米。
腕长:第1对腕82毫米,第2对腕85毫米,第3对腕94毫米,第4对腕88毫米。
触腕长:182毫米,触腕穗长:45毫米。

生物学

生物学特性 浅海性种类,栖居环境与中国枪乌贼相近,在南海常与中国枪乌贼的生活区重叠,但适温范围较中国枪乌贼广。据日本西海区水产研究所等(1978)报告,剑尖枪乌贼的生活适温为12-27℃,适盐为32.0-34.7‰,白天多栖息于中下层,夜间多活跃于中上层;随季节的不同,从20米至210米水层中均有发现。有春生群、夏生群和秋生群。在自然海区中周年都有繁殖活动。交配后不久即产卵,卵包于棒状的胶质卵鞘中,卵鞘长100-200毫米,每个卵鞘中包卵200-400个,一尾成熟的雌体约产卵鞘50余个,总的产卵量约为1-2万个。一年性成熟,产卵后亲体相继死去。孵化期约需一个月,刚孵出的稚仔胴长约4毫米。春生群每月平均生长约18-20毫米,夏生群和秋生群每月平均生长约18毫米。凶猛肉食性,胃含物中以鱼类的出现频率最高,也摄取大型浮游动物、虾类以及本种和太平洋褶柔鱼的幼年个体。

国外分布

日本青森县以南,菲律宾群岛海域。

国内分布

地理分布 黄海、东海、南海,在中国近海,主要群体分布的北限,大体在嵊山东北的海礁附近,本种在黄海很少见。

经济意义

经济意义 剑尖枪乌贼是中国广东近海的捕捞对象,在拖网中常与中国枪乌贼混获。在东海的海礁渔场中较常见,并有一定数量。本种在日本群岛南部近海群体稠密,形成重要的专捕渔业。剑尖枪乌贼的肉质细嫩,干制品在国际海味市场中列为“一级品”。

分类讨论

分类讨论 在触腕穗大吸盘角质环具整齐相间的大小尖齿这一重要的分类性状上,剑尖枪乌贼与Loligo chinensis,Loligo kensaki,Loligo budo为同一类型,后2种是胁谷等(1921)根据日本近海的标本建立的新种。从胁谷等(1921)的原始描记中看出,Loligo kensaki,Loligo budo与Loligo edulis的触腕穗大吸盘角质环齿列,仅在大尖齿间的尖齿数目上略有差异,在我们的Loligo edulis标本中也存在这种个体差异,差异数也并不恒定;这3种腕吸盘小齿的形态和数目也没有什么区别。Sasaki(1929)曾将Loligo budo列为Loligo edulis的异名;奥谷(1973)议为Loligo Kensaki很可能与Loligo edulis为同一种,但在1975年又将Loligo edulis分成同域分布的2型(亚种?):Loligo(或Do-ryteuthis)edulis edulis和Loligo(或Doryteuthis) edulis budo,也未说明划分根据。综合上述情况,我们对Loligo edulis的异名录作了较确定的整理。